同等学力研修生培养方案

诉讼法学专业司法鉴定学方向攻读硕士学位同等学力研究生培养方案

 

诉讼法学专业司法鉴定学方向攻读硕士学位同等学力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A030106)

一、学科、专业简介

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学科于1979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资格,1986年又率先获得博士学位授予资格,历史悠久。该学科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诉讼法学学科是法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之一,在法学学科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诉讼法学专业主要研究诉讼程序、诉讼制度以及侦查鉴定理论和方法等问题,包括刑事诉讼法学、刑事侦查学、司法鉴定学、法医学等内容。诉讼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设有四个研究方向,即:刑事诉讼法学方向、刑事侦查学方向、司法鉴定学方向、法医学方向。该专业的教学培养以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刑事诉讼法学研究所和刑事侦查学研究所以及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为依托,拥有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享有丰富完备的教学科研资源,科研成果丰硕。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觉悟,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具有坚实的本学科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身心健康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

熟悉本学科的基础性知识、专业性知识和工具性知识,具有良好的学术素养和学术道德,具有较强的获取知识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进行严谨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具有良好的理解力、记忆力和表达能力。

三、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之一:司法鉴定学

司法鉴定学是以诉讼中的鉴定为研究对象,以提供科学证据为目的,应用现代科学与技术研究鉴定的原理、方法、程序、规范以及鉴定意见审查评断与运用等问题的法学应用学科,主要包括司法鉴定的对象、司法鉴定的科学基础、司法鉴定的程序、司法鉴定的技术方法、司法鉴定体制、司法鉴定意见的审查运用等。

四、学制及学习年限

学制

二年

学习年限

二至八年

五、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及学分要求

(见附表)

六、培养方式

1.同等学力硕士研究生以课程学习为主,教学方式多样化,积极开展案例课、慕课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法律能力、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2. 本专业采取论文导师和教辅班主任双重负责制的培养方式。论文导师负责同等学力研究生论文写作的学术性指导;教辅班主任负责同等学力研究生课程学习和答辩的相关细则的事务性指导。

3. 在教学中面授和网络授课并举。导师比照研究生教学大纲讲授,要紧密结合立法和司法实际并及时吸收最新科研成果,带领学生站在本学科的前沿。

七、质量标准

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觉悟,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具有坚实的本学科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身体健康。

了解司法鉴定学学科专业的理论体系,系统学习司法鉴定学学科专业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提高和深化对司法鉴定学学科专业的理论和理论框架的认识。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进行系统的论证;通过以点带面,促进理论的深化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当代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实践,积极探索新领域、新现象、新问题,鼓励学术理论创新,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八、考核方式

专业学位必修课考核方式一律为考试;其它必修课和选修课为考查方式,通常为读书报告或书评等。

九、学位论文选题与撰写

学位论文的选题,由研究生与导师协商确定,由开题小组导师提出修改建议,最后确定题目;

同等学力研究生应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论文应具有理论的前沿性,具备一定的应用价值,并注重创新型和先进性;

学位论文初稿完成后,导师认真修改,必要时发回重写,最后定稿打印;

学位论文必须符合学校原创性和规范性要求,严禁抄袭剽窃,且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三万字。

十、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

申请学位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法定条件;

学位申请材料必须齐全,内容全面真实;

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应符合法定条件和要求;论文的原创性检查、评审、导师回避等按照学位办相关规定进行;学位论文涉及实务问题的,可以吸收实务部门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参加答辩委员会。

答辩委员会在认真审阅学位论文的基础上,对申请人进行公正、严肃、认真、负责的提问和无记名表决,并向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提出授予或不授予硕士学位的建议。

硕士学位的授予应符合《中国政法大学学位授予办法》(法大发〔2016〕44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要求。

十一、参考文献

(一)必读文献

    中文原著

    1.郭金霞著:《鉴定结论适用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拜荣静、王世凡著:《司法鉴定程序法律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3.郭金霞等著:《司法鉴定质量控制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4.杜志淳等著:《司法鉴定法立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5.常林著:《司法鉴定专家辅助人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6.杜志淳、罗良忠、孙大明著:《司法鉴定质量监控研究》,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

7.罗芳芳著:《专家意见中立性问题研究:美国法之理论与实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中文译著

    8.[英]大卫·艾伦著:《文件的科学检验:方法与技术》(第三版),黄建同、梁立峥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9.[美]桑顿编:《法庭伦理学与专家证人》,杨天潼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年版。

(二)选读文献

中文原著

1.廖根为著:《计算机司法鉴定:理论探索》,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2.陈云林,孙力斌著:《心证之道——心理测试技术新视角》,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3.王虹主编:《案件言语识别与鉴定技术规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4.杨洪臣主编:《视频检验技术规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5.刘红、纪宗宜、姚澜著:《司法鉴定证据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6.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编著:《司法鉴定能力验证鉴定文书评析》,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7.王成荣主编:《痕迹物证司法鉴定实务》,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8.邹明理、杨旭主编:《文书物证司法鉴定实务》,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9.苗翠英主编:《微量物证取证及检验规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10.胡祖平主编:《司法鉴定理论与实践》,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11.王永全主编:《声像资料司法鉴定实务》,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

12.杜志淳、宋远升著:《司法鉴定证据制度的中国模式》,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

13.霍宪丹主编:《司法鉴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14.裴兆斌著:《中国司法鉴定管理制度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

    中文译著

    15. [美]布伦特E特维著:《犯罪心理画像——行为证据分析入门》,李玫瑾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6. [美]戴维比尔曼著:《电子证据》,王健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年版。

    17.[美]W杰瑞奇泽姆、布伦特E特维著:《犯罪重建》,刘静坤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018年9月26日


QQ截图2019040917113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