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研修生培养方案

诉讼法学专业刑事侦查学方向攻读硕士学位同等学力研究生培养方案

 

诉讼法学专业刑事侦查学方向攻读硕士学位同等学力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A030106)

一、学科、专业简介

诉讼法学学科是法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之一,在法学学科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诉讼法学专业主要研究诉讼程序、诉讼制度以及侦查鉴定理论和方法等问题,包括刑事诉讼法学、刑事侦查学、司法鉴定学、法医学等内容。诉讼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设有四个研究方向,即:刑事诉讼法学方向、刑事侦查学方向、司法鉴定学方向、法医学方向。该专业的教学培养以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刑事诉讼法学研究所和刑事侦查学研究所以及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为依托,拥有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享有丰富完备的教学科研资源,科研成果丰硕。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觉悟,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具有坚实的本学科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身心健康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

熟悉本学科的基础性知识、专业性知识和工具性知识,具有良好的学术素养和学术道德,具有较强的获取知识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进行严谨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具有良好的理解力、记忆力和表达能力。

三、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之一:刑事侦查学

刑事侦查学方向是以侦查和取证为研究对象,对侦查活动及其规律、侦查制度和侦查理论、侦查策略、侦查途径、侦查措施、侦查技术和侦查方法进行研究。该方向的教学培养以刑事司法学院侦查学研究所为依托,师资雄厚,拥有完备的教学科研和实验室资源,科研成果丰硕。

四、学制及学习年限

学制

二年

学习年限

二至八年

五、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及学分要求

(见附表)

六、培养方式

1.同等学力硕士研究生以课程学习为主,教学方式多样化,积极开展案例课、慕课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法律能力、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2. 本专业采取论文导师和教辅班主任双重负责制的培养方式。论文导师负责同等学力研究生论文写作的学术性指导;教辅班主任负责同等学力研究生课程学习和答辩的相关细则的事务性指导。

3. 在教学中面授和网络授课并举。导师比照研究生教学大纲讲授,要紧密结合立法和司法实际并及时吸收最新科研成果,带领学生站在本学科的前沿。

七、质量标准

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觉悟,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具有坚实的本学科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身体健康。

了解刑事侦查学学科专业的理论体系,系统学习刑事侦查学学科专业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提高和深化对刑事侦查学学科专业的理论和理论框架的认识。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进行系统的论证;通过以点带面,促进理论的深化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当代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实践,积极探索新领域、新现象、新问题,鼓励学术理论创新,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八、考核方式

专业学位必修课考核方式一律为考试;其它必修课和选修课为考查方式,通常为读书报告或书评等。

九、学位论文选题与撰写

学位论文的选题,由研究生与导师协商确定,由开题小组导师提出修改建议,最后确定题目;

学位论文初稿完成后,导师认真修改,必要时发回重写,最后定稿打印;

学位论文必须符合学校原创性和规范性要求,严禁抄袭剽窃,且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三万字。

十、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

申请学位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法定条件;

学位申请材料必须齐全,内容全面真实;

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应符合法定条件和要求;论文的原创性检查、评审、导师回避等按照学位办相关规定进行;学位论文涉及实务问题的,可以吸收实务部门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参加答辩委员会。

答辩委员会在认真审阅学位论文的基础上,对申请人进行公正、严肃、认真、负责的提问和无记名表决,并向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提出授予或不授予硕士学位的建议。

硕士学位的授予应符合《中国政法大学学位授予办法》(法大发〔2016〕44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要求。

十一、参考文献

(一)必读文献

中文原著

1.王传道编著:《侦查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沈德咏主编:《刑事证据制度与理论》,法律出版社,2003 年。

3.郭华主编:《侦查程序》,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杨宗辉、刘为军著:《侦查方法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12年版。

    5.李双其著:《侦查博弈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中文译著

    6. [美]布伦特E特维著:《犯罪心理画像——行为证据分析入门》,李玫瑾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 [英]peter   B. Ainsworth 著:《犯罪人特征剖析》,赵桂芬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8.[美]查尔斯R斯旺森、尼尔C谢美林、伦纳德特里托著:《刑事犯罪侦查》(第八版),但彦铮等译,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年版。

    9.[美]W杰瑞奇泽姆、布伦特E特维著:《犯罪重建》,刘静坤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外文文献

(二)选读文献

中文原著

    1..王传道主编:《讯问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任惠华主编《侦查学原理》,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3.陈永生著:《侦查程序原理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     

    4.王传道编著:《侦查谋略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郭冰著:《侦查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黄豹著:《侦查权力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7.刘为军著:《侦查中的博弈:侦查对抗与合作》,中国检察出版社2011年版。

8.董坤著:《侦查行为视角下的刑事冤案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9.任惠华主编:《侦查学原理》,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10.马海舰著:《侦查措施新论》,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11.杨正鸣、倪铁主编:《侦查学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12.王传道著:《侦查学理论探索:王传道论文选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13.孙煜华著:《侦查权的宪法控制》,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

    14.江涌著:《侦查特别制度新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中文译著

    15.李昌钰、蒂莫西M帕姆巴奇、玛丽莲T米勒著:《李昌钰博士犯罪现场勘查手册》,郝宏奎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6. [美]戴维比尔曼著:《电子证据》,王健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年版。

    17.[美]迪罗斯姆著:《地理学的犯罪心理画像》,李玫瑾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018926


 

QQ截图20190409173155.png